您的位置:首页 > 电视 >

环球热推荐:《大地》武汉乡村振兴周刊第074期

■本版策划/李英波  统筹/贾蓓


(资料图)

■春回大地来

改造智慧渔场种植“净化”水草

本土“生态”小龙虾可上市了

(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春耕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访发现,多个脱贫村在坚持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注重生态元素:在水塘里种上净化水体的水草,同时养优质鱼;鱼菜共生项目顺利投产;建设生态农业园……脱贫村的春天有了新气象。

科农村

引进净化水体水草,虾子提前成熟

武汉本地产小龙虾现在大多还没上市,但是江夏区科农村的第一批虾子已经养好了,清水虾,干净、个头大。“这是我们生态智慧渔场养成的第一批虾,效果很好。”科农村驻村工作队工作人员介绍说。

科农村位于梁子湖边,一直定位于发展“虾—稻—鳢”综合种养模式。村里的沙塘鳢育苗基地运行了两年,今年鱼苗孵化顺利,预计能达到百万尾。村里的“官堤洲”绿色有机大米品牌逐渐唱响,光伏发电项目运行良好,村民们稳步增收。

科农村,村民正在往水塘里种植净化水体的水草。

但是武汉市机关管理事务局驻村工作队不满足于现在的成绩,继续“琢磨”村子新的发展方向。之前有公司流转科农村的水面,养水草净化水体,何不大规模引进这个项目?

经过多方调研和考察,驻村工作队调动各方力量,引进了国企进村投资生态智慧渔场项目。该项目包含池塘生态化改造、水生态修复、水草种植、生态养殖以及后期发展农文旅的基本配套设施完善。

“我们在池塘里养净化水体的水草,能让养殖水体水质长期保持在湖泊Ⅲ—Ⅵ类水平。这些水草不仅能减少周边鱼塘渔业养殖尾水对水环境的污染,而且与水草同一个池塘养出来的鱼,长得快、个头大,还特别健康。就拿我们的小龙虾来说,养殖一个多月就可以上市,肉雪白,肠子里没有脏东西,能卖出高价。”驻村工作队工作人员说。

目前,智慧渔场一期项目已经在科农村和临近的夏祠村完成了千亩池塘改造,并且投入生产,之后项目会逐渐扩大到周边其他村,计划项目总面积将达到万亩。“现在不仅我们自己村里有越来越多的打工村民回村,还有不少邻村的人来打工,村子的发展越来越好。”村支书盛建军说。

肖家垅村

鱼菜共生鱼苗投放,计划建采摘露营基地

4月初的一场暴雨过后,江夏区肖家垅村的水库里水涨上来了。“这雨下得及时,下完后我们做好水体消杀工作,鱼菜共生项目就可以正式启动了。”肖家垅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向军说。

2022年,肖家垅村正式引入鱼菜共生项目,因地制宜,利用村委会后的小水库作为养鱼的循环水,养鱼的大桶旁建起蔬菜大棚。

去年年底,受疫情影响,项目建设好了,但是鱼苗的投放却耽误了。驻村工作队带领村民,在蔬菜大棚种上了萝卜、白菜等越冬蔬菜,开春后,菜收成不错,就等着鱼放进养殖大桶里了。但是今年春季雨水偏少,水库的水量不够,大家都决定再等等。

终于,到了4月中旬,降雨了,水够了,鲈鱼苗可以放了。“24个大桶,一个桶投5000尾鱼苗。鲈鱼一年养殖两季。我们4月份这批鱼,可以赶在九、十月的淡季上市,从村里直接拖到白沙洲,运输成本也低,效益好。20亩蔬菜大棚的水果黄瓜和番茄苗也到位了,到时候养鱼的富营养水,用来种蔬菜,能够达到有机的标准。”李向军说。

目前,在鱼菜共生基地的旁边,肖家垅村的200亩土地已经进入流转阶段,土地正在翻地。“这里将建设优质果树采摘园,种植观赏苗木,同时建露营基地。这是村里的第二个项目。至于三期项目,我们考察了几个村湾,准备建睡眠康养基地。村里的产业发展会越来越多元化,经济效益会越来越好。”李向军看着村里忙碌的各种工程车和一车的鱼苗,对村里的发展信心十足。

均堡村

钓场修整完毕,生态园的秋天更好玩

在江夏区均堡村的生态园里,5000只小鸡在林下叽叽喳喳地叫着;村里的藕塘,新的藕种已经种下;去年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后,村里道路刷黑,房屋粉刷一新……“去年投入2000余万元,村湾变美了。村民们都很珍惜这个美好的家园,自觉维护村湾的环境。”驻村书记刘铁清说。

今年一开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就开始琢磨去年村集体接下来的生态园应该怎么发展。正在这时,武汉市农科院给村里送来了子莲种子和先锋一号鱼苗。在农科专家的指导下,这些种子和鱼苗都用在了生态园,在园区工作的村民还掌握了种养殖技能。

均堡村生态园里,工作人员正在放鸡苗。

“3月底,我们又收到了5000只小鸡苗。”刘铁清告诉记者,市农科院把这批鸡苗养得比较大了才送到村里,这样鸡苗的存活率更高。“我们生态园的环境好,有水库,有坡地,适合林下土地的散养。村民们养了两年这种绿壳蛋鸡,有一定的养殖经验,养殖效益非常好。”

趁着春天,村里还对生态园进行了修整,从村里去生态园钓场的路上装上了路灯,钓台也重新平整了。“等鱼和鸡长大了,子莲成熟了,我们生态园就可以迎接游客,走农旅融合的发展路线。”刘铁清说。

“黄金温室”蓝莓5月上市

早中晚三个品种采摘期持续1个月

(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4月的武汉,已渐渐有了夏的气息。位于蔡甸区奓山街道星光村的星光农业生态园内,270亩蓝莓花期刚过,开始挂果。“今年蓝莓长势好,再过一个月,蓝莓果预计可以实现大丰收,品质也会更好。”园区负责人王家东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4月是蓝莓的花期,但蓝莓花真正盛放的时间较短,只有一个多星期。今年蓝莓花蕊开得都很大,收成肯定好。”王家东介绍,种蓝莓是个慢功夫,虽然蓝莓第一年栽上,第二年就可以结果,但实际上,第五、六年才是蓝莓的盛果期。

据了解,星光农业生态园所处的地理条件、气候,经过农业专家实地勘测,非常适合蓝莓种植,特别是缓缓上升的天然坡度,在蓝莓的生长中堪称“黄金温室”。2017年5月底,生态园蓝莓基地开始投资建设,今年正值盛果期。

星光农业生态园内,270亩蓝莓已进入着果期。

星光农业生态园是武汉最大的蓝莓基地之一,基地选用东北草炭土和德国进口的蓝莓专用高分子有机肥料,对蓝莓进行科学种植,并使用水肥一体化、人工除草、物理除虫等专业种植技术,保障蓝莓果无农残、无激素。

最近两周,王家东正忙着给蓝莓疏花。“疏花主要是为了控制果树的挂果量,如果花没有疏,来年果的品质、质量都会跟不上。”王家东介绍,与单纯种植农作物相比,蓝莓的亩产收益率较高。“去年我们采了6万多斤蓝莓果子,今年的产量估计能有7万多斤。”说起收成,王家东喜笑颜开:“别小看这小小的蓝莓,它的价值可大着呢!作为星光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次大胆探索,经过这些年的精心打造,我们已经形成了规模种植、游客采摘、预冷保鲜、食品加工为一体、较为完整的蓝莓产业链,年产值达3200余万元。”

“目前蓝莓已进入着果期。在果实生长的这段时间,我们将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和叶面喷施等方式,保证蓝莓的品质和口感。”王家东说,目前基地内种植有早、中、晚三个蓝莓品种,从5月中旬开始,本地蓝莓的采摘期将持续1个月。

“蓝莓果成熟上市期,我们除了与大型商超对接销售,还将筹办2023星光蓝莓主题节令活动,吸引市民来现场采摘、品尝。”王家东说,除蓝莓外,星光农业生态园还种有葡萄、无花果、时令蔬菜等,希望能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打造特色的农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欢迎市民游客们四季来打卡,体验美丽乡村采摘游!”

■长江新农

做了“鱼王”“虾王”回乡逐浪农业潮头

他将汉产预制菜卖到川渝等地

(长江日报记者周韧 通讯员邵蒲生)

“早上8点出发,走高速次日10点就到重庆火锅店了!”4月19日上午8时许,一辆长近5米、载重5吨的密封冷藏车,从黄陂区罗汉寺街坦皮村水产加工园驶出,满载速冻火锅财鱼片、免浆黑鱼片等汉产预制菜,前往重庆。

坦皮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季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2018年7月以来,在村里返乡能人陈忠生的带领下,园区以当地财鱼为原料生产的系列特色预制菜品,持续销往重庆、广东、湖北、四川、湖南等地火锅店和餐饮酒楼,月销量可达60吨左右。

经营水产成为“鱼王”“虾王”

年近七旬的陈忠生,是武汉水产界的传奇人物。他当过知青,回城后干过木工、缝纫机修理工、钟表修理工。1986年,陈忠生开始在武昌大东门集贸市场从事水产经营,事业发展走上快车道。2003年,他创办武汉大东门水产贸易有限公司后,旗下“陈忠生鱼行”日均交易量达400吨左右,陈忠生的名气不胫而走,被同行们称为“鱼王”。

水产加工园财鱼分割车间。长江日报记者周韧 摄

2006年前后,各地兴起小龙虾热,陈忠生除了自己承包基地养殖小龙虾,还大量收购周边农民养殖的小龙虾,“陈忠生鱼行”高峰期年销售小龙虾6万吨,一度占武汉市区小龙虾销量近三成。2007年,武汉市小龙虾协会成立,陈忠生当选首任理事长,从此又有了“虾王”的称号。

趁着小龙虾火热的消费浪潮,陈忠生先后开了6家小龙虾餐饮店。当时,大多数酒楼餐馆都是将小龙虾的虾尾剪开,尾壳划破,再用大火焖烧,“这样烹饪的小龙虾菜品营养流失严重,口感较差”。天生喜欢琢磨的陈忠生和厨师们反复试验,推出了不破虾壳、保留营养的创新小龙虾做法,并研发了独家秘制的“汤汁虾”。由于清洗严格、汤汁可口、虾肉营养流失小,一时间吸引江城吃货们纷纷光顾。陈忠生还率先将虾店开到了新疆库尔勒,“当年在武汉38元一锅的汤汁虾,空运到新疆可卖78元”。

拓展加工业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4月19日,记者走进坦皮村水产加工园,周边小桥流水,绿树环绕,一派春意盎然。活鱼转运区内,一筐筐活蹦乱跳的财鱼在称重后,被放进暂养鱼池。往里走是生产车间,10多名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分割、切片、包装、搬运,各司其职。生产车间出来的成品,是一袋袋包装完好的速冻火锅财鱼片,被打包放进隔壁零下42℃的产品冷冻库,随时准备向客户发货。

陈忠生(中)在孵化基地查看财鱼种苗繁育情况。长江日报记者周韧 摄

坦皮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季华介绍,水产加工园由陈忠生投资兴建,为坦皮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大支撑,近年来,不仅每年安排50多名周边农民入园打工,吸引周边数百农民加入财鱼、小龙虾养殖队伍,还带动了当地垂钓、餐饮等农家乐发展。

“潜江小龙虾为武汉水产业发展树立了榜样。”面对近年来潜江小龙虾产业的飞速发展,陈忠生认为,武汉水产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依托巨大的消费市场,拓展水产加工业大有可为。

近年来,陈忠生以打造水产种苗、养殖、销售、加工、研发全产业链为目标,积极与南昌大学食品工业学院、武汉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等高校专家合作,在园区建起了种苗孵化基地,先后花费3000多万元从沿海地区引进专用加工设备,已形成特色预制菜、即食型小龙虾两大产品系列。

目前,园区生产的以速冻火锅财鱼片、免浆黑鱼片等品种为代表的预制菜,已进入武汉本地多家火锅店,并在重庆、四川等地打开市场;即食型小龙虾可生产茴香、麻辣、蒜蓉、汤汁等10多种口味,并被旅游部门选入“武汉礼品”。

陈忠生表示,下一步,他和团队将借助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预制菜发展的东风,加快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鱼丸、鱼糕、鱼头等地方水产品,让更多武汉特色预制菜销往全国。

■每周一景

茶园春色

春季是茶园最美的季节。东西湖柏泉茶园通过发展茶文创、茶产业、茶旅游,打造“茶湾小镇”,将茶旅融合促发展作为发展目标,打造茶旅融合新业态,吸引更多人、财、物聚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内生动力。冯咏梅 摄

我市部署2023年农村工作要点

(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通讯员陈雪莹 吕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近日组织召开全市农业工作会,总结202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部署2023年农村工作要点。

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6.72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0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2,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全市农业农村招商引资签约454.5亿元,在预制菜等领域抢攻新赛道,打造新的增长极。在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高质量供给的同时,着力彰显农创中心“国字号”效应,现代种业、“菜篮子”、农科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逐步显现,和美乡村建设打造33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

会议指出,全市农业农村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我市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强化耕地保护、农创中心建设、种都建设和数字农业和农机装备发展;聚力农业精准招商、预制菜加工和品牌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综合施策降污染,打造绿色生态农业;高质量收官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建设美丽村湾200个以上;持续保证农产品安全和农民增收。

【编辑:邹卓然】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