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电视 >

官媒点名批评,内娱演技全靠配音? 世界观速讯

继华语新四大天王、古偶四大丑男之后,网友又推出了四大演贝。

不知从何时起,配音演员“一统”内娱,演员反而成了配音演员的“脸替”。

01


【资料图】

内娱新晋四大演贝

啥是演贝?

字面意思,演员少了个口。

指的就是演员台词不行。

明明自己有嘴,但从来不用自己原声,全靠后期配音的演员。

新鲜出炉的四大演贝,老早就是台词界的差等生。

任嘉伦,阿杰脸替。

《大唐荣耀》和《锦衣之下》爆火的时候,因为演技还行,一度被观众评为“古偶男神”。

但后来大家发现,无论现代古代民国剧,任嘉伦从没用过自己的原声台词,全靠配音演员阿杰输送情绪。

许凯的每一部剧,声音都不一样,而且还越来越不贴脸。

尤其是《你微笑时很美》,嘴巴好像都没张开过,但台词居然能清晰无比地传递给观众。

女演员也是一样。

85花刘诗诗,出道十几年,主演10部古装剧,原声率为0,而且配音演员都是杨梦露。

唐嫣主演5部古装剧,原生率也是0。

在现代剧《克拉恋人》中虽然用了原声,但在争吵戏份中的尖细声线,让观众如坐针毡。

分贝是高了,但台词一团乱,甚至平添一分菜市场般的吵闹感。

不少网友还对被提名的“演贝四强”不完全满意。

认为“演贝太多了,何止这四个,应该出一个演贝排行榜”。

因为牵扯多个当红明星,连央视都下场批评。

新京报还统计了当红演员影视剧使用原声的情况。

其中,女演员中鞠婧祎和古力娜扎原声率最低,男演员中许凯和任嘉伦原声率最低。

鞠婧祎十部剧里只有一部是原音。

02

演贝的原声到底哪有问题?

其实,配音在老剧中是非常常见的。

大多数时候是因为口音的问题。

林心如和苏有朋演《还珠格格》的时候,用的就是配音,因为他们的台腔和整部剧的基调不符合。

张国荣演《霸王别姬》的时候,用的也是配音。

配音成果让包括张国荣在内的许多人深以为,这就是演员原声。

但大家不会说他们是演贝。

因为他们是因为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所以不得不使用配音。

那现在被称为“演贝”的演员们,他们的问题出在哪?

其中一点是因为说话听不清。

他们不是不背台词,是背了,但说不利索,经常出现连音、吞字的情况。

《绣春刀》里,刘诗诗演的妙彤,与沈炼决裂,恰逢东厂追杀,当场被误伤。

她的原声又小又模糊,根本听不清她在说什么。

有的人可能会说,因为设定是被刺伤,自然声音大不了。

但在《流金岁月》里,她和父亲吵架时的原声台词依然听不清。

一般地说,演员的台词必须得流畅、清晰,最好是让观众不看字幕就能听清说的内容,此外还要情绪饱满,贴合人物角色的性格。

经典案例就是《康熙王朝》。

但现在这些演员,说话太模糊,不得不用配音。

有的倒是说话能听清,但是音色音调不行。

声音僵硬,语气没有起伏,不能贴合表演。

任嘉伦在《请君》中的表演就被中国电影官方拉出来当反面教材。

官方点评他的原声匹配不上少年将军的形象,欠缺感情,特别是在和女主角进行略带暧昧气氛的对话时,显得十分僵硬。

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应该根据角色和场景特征调整自己的音色和惯用语调。

但现在不少演员压根都不调整,演什么都是自己。

很多演员以“原声不完美”作为使用配音演员的原因,但这不是理由,只是借口。

孙俪的原声也不完美,听上去软绵绵的。

尤其当她对上蒋欣演的华妃,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光听声音,莞嫔就掐不过华妃”。

所以她请了配音老师专门训练。

“被要求用配音”和“只能用配音”有本质区别的。

说到底还是在舒适区太久了,不愿意磨练自己的基本功。

03​

原声,成为实力标准?

放眼世界,只有国产剧在本国演员演完之后,还要另找一批本国配音演员来配音。

如果说同期收音面临的是成本有限和工业流程尚不成熟的问题,那么为什么演员连后期配音都鲜少参与呢?

主要还是成本问题。

因为如果让演员本人来配,一是他同期收的那些声音需要做修音,花钱花时间,二是他可能不如配音演员熟悉配音方式和技巧,会让整个配音过程变得比较慢和艰难。

所以,不如直接让配音演员通配,省钱省事。

演员配一部戏可能需要一个礼拜,但配音演员最多两三天就行了。

沈磊为34集的《仙剑奇侠传1》配了3天,40集的《步步惊心》配了一天半,58集的《花千骨》配了2天。

配的都是男主哦。

演贝的泛滥,直接带来的就是标准的降低。

台词功底本身是演员“声台行表”的入门基本功。

如今却变成了演技好的证明,仿佛只要原声出演就能吹嘘了。

这种标准的降低会让演员的自我要求也越来越低。

演员张晓晨在知乎回答过类似的问题。

他说,找配音演员配音虽然可能会给角色加分,但其实反而让演员本人陷入了一个舒适区。

在拍《海上牧云记》和《天盛长歌》的时候,由于剧组是现场收音,反而会让演员的精力更加集中,不敢说错一个词。

“它逼着你去向角色靠近附体,你会下更多的功夫在戏和词上,全组几百号人凝视你时,不因为台词耽误大家的时间……这感觉找好了,你就更进一步。”

不过,相比于以前,现在这种状况已经改善了很多。

影视寒冬之下,制作方纷纷收紧资金,为了节约成本,会尽量减少对配音演员的使用。

毕竟,演员的合同里本身就规定了要同期配音,所以何必在另外花钱请配音演员呢?

也正是因为资金收紧,演员的接戏频率也大不如以前,在几个剧组之前轧戏的情况少了,也就有更多的时间,也更愿意去打磨正在拍的这部戏。

而且,这几年来艺考的门槛越来越高,台词有口音的演员可能初试就会被pass。

2010年以前,我们能听到很多明星轻松进入各大院校的故事。

比如杨幂在面试环节唱了一首跑调的《南泥湾》,还能因“不怯场”的评价进入北电,但现在,这样的故事几乎已经不可能出现了。

在“科班出身”的门槛拔高的同时,很多剧组和娱乐公司还会请镜前表演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为演员培训演技。

演贝的消失,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能实现。

声台形表是演员们必须及格的基本功课。

但如今,声音台词交给配音演员,动作戏交给特写剪辑,大场面交给特效,情绪戏交给BGM。

演员四门功课,只剩下了有脸就行。

但是,随着行业的精品化,“原声自由”迟早会实现。

那些指着配音演员喂奶的演贝或许到了要思考未来出路的时候。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