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电视 >

高米店街道科小匠话科普之科学家精神丨中国人居之父——吴良镛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中国人居之父——吴良镛


(相关资料图)

科学家精神是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继上一期为大家分享了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中医界的科学家陈可冀的故事之后,本期“科小匠话科普”将为大家带来“中国人居之父”——吴良镛的故事。

“一个真正的建筑大师,不是看他是否设计出了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而是看他是否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

——吴良镛

吴良镛(1922-),江苏南京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和学科发展研究,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是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2012年2月,中央电视台科技演播大厅,90岁高龄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老先生,以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身份,第四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采访。

他第一次接受《大家》栏目的采访是在2003年。2010年,他获得“陈嘉庚科学奖”时,再次受邀接受《大家》栏目的采访。紧接着,2011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他作为建筑系的泰斗之一,第三次接受《大家》栏目的采访。

在第四次采访结束前,当着现场的观众们,老人家写了一幅字,以表达自己对建筑学的理念:“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人居环境,贵在融汇。理想之城,首遵科学。寄情艺文,以人为本,山川形胜。”

战火中点燃建筑梦

1922年,吴良镛出生在江苏南京。1937 年日本入侵,南京沦陷,吴良镛被迫随家人背井离乡,他们到过武汉,又辗转到重庆,在合川求学。他永远都忘不了交完最后一科高考试卷的那一刻,防空警报响起,日本战机肆意轰炸,大半个合川都被炸得残破不堪,很多人的房子被炸毁,无家可归。生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吴良镛更加懂得“房子”对于家的意义,立志要为“谋万人居”而奋斗。1940 年,吴良镛考入重庆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西迁时的名称)建筑系,开启了他“匠人营国”的生涯。吴良镛常说:“与公共建筑相比,我更在意民居。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大学期间,吴良镛的才华引起梁思成的关注,随后他被派到梁思成身边协助工作。大学毕业两年后,吴良镛又应梁思成之邀,协助其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48年,吴良镛在梁思成的推荐下赴美国著名建筑师E.沙里宁主办的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进修,并获得该学院硕士学位。当他收到由林徽因口授、罗哲文代笔,希望他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书信后,他毫不犹豫地回到中国,之后一直在清华建筑系工作至今。吴良镛在清华任教的同时,也在国内很多城市留下了他的作品。建筑界有人说“凡是到过北京的人,都曾亲身品读过吴良镛”。

吴良镛(二排 右8)与清华建筑系毕业班合影(1965)

创立人居环境科学

“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可以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点的补丁,或者绣上图案?”吴良镛在面对一些旧城、危房改造时,会考虑将现代生活与原有历史环境相结合,并且探索出一种“以人为本、有机更新”的设计理念。北京的菊儿胡同41号院就是吴良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41号院原本是一座寺庙衍生出的大杂院,面住着40多户人家,只有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厕所在离院子100米处,住在里面的居民生活非常不便,再加上房子老旧,还存在破损、漏水等问题,急需改造。改造后既要让居民生活便利,又不能破坏了菊儿胡同原有的古都风貌,再加上有限的项目经费,整个改造难上加难。吴良镛根据“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保留菊儿胡同原有树木的基础上。将院子改造成两三层高的“类四合院”。

1993年,吴良镛对菊儿胡同 41号院的改造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获颁世界人居奖

青青的瓦,白白的墙,整洁的四合院,藏着老北京的古朴;对称的门楼,穿巡着新北京的世纪风。菊儿胡同新建的房子因为建筑的特色,几年来渐渐聚集了一大批喜欢北京或者初到北京的外国人。现在这里住着法国、美国、意大利、德国、芬兰等国家的友人。他们或许没有像生活在后海的外国人那么深入北京,却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这里,因为此处有着胡同的外貌,同时也有着良好的内部生活环境,足以满足他们的“北京梦”。

<<<菊儿胡同改造前资料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

入夜,三三两两的外国人在胡同中穿梭,一下就让在北京的外国人感觉很容易将自己融进北京的生活。走到胡同口回头看去,那些匆忙回家的背影,路灯下交头接耳的黑色影子,总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那就是,大家都是一家人。

吴良镛始终不忘鼓励年轻学生,要“先行一步”,敢于探索新的道路。他常常对他的学生说:“建筑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要盖房子,更要避免盖低劣的房子,不要以为在一个地方盖一座大房子就可以扬名,如果盖得不好,那就是历史的罪人。”

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创造出舒适的、与自然和谐的、诗情画意般的居住环境。他还说过:“做学问,最重要的还是创新。怎么创新?不是拾人牙慧,把外国的新观念拿过来,也不是卖弄一些形式、技巧。只有经过消化,综合各方面理解,变成自己提出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后,才算是你的创造。”

吴良铺把建筑师比作“匠人”,一个有理想、会思考、并且懂人文哲学的建筑师才能真正当个好“匠人”。以吴良镛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学界研究者牢记\"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的理念,正为探索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缔造和谐社会与美好人居环境,实现“居者有其屋”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居者有其屋”的实践者——吴良镛

人民得安居,毕生情所系!在吴良镛院士心中,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他一生不变的理想。

在中国近百年艰难巨变中,吴良镛院士无论身处怎样的艰难环境,矢志不渝研究的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现实问题。他对创新的理解让人钦佩,以人为本的理念促使了他事业的成功。通过不懈的努力吴良镛院士最终成为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和世界著名的建筑与城市理论家。青少年朋友们,吴良镛院士的精神、学识永远值得后辈学习感悟,他身上经过岁月洗礼和沉淀的家国情怀,是其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也是给予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高米店街道社区

社会组织联合会

文字来源:《100位科学家的中国梦》图片、视频来源:网络编辑:吴秀枝 审核:张旭萍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