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电视 >

VIMC全球首发擘画眼健康管理新画卷

▲VIMC在实际运用中不断产生“溢出效应”,横向打通了20多种眼病及预兆的辅助诊断,在“共病”管理中发挥威力,提升了社区医疗服务能力。


(资料图)

在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过程中,眼健康管理领域的“上海模式”,不仅深受国内外同行瞩目和肯定,也愈来愈凸显它的普惠价值。前不久该模式的创新性内核之一——“VIMC”举行了全球首发,有关设备已运抵长三角腹地的东台市、台州市等。此举表明被誉世界先进眼健康管理的“上海模式”,已开始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共享。

公共眼健康,根植于深厚的城市文明

何为“VIMC”?乍一听似乎摸不着头脑。

简而言之,它是视觉健康智能管理中心。名为“中心”,看起来却像精巧小屋。这座色彩明亮的迷你型小屋,浓缩了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探索眼健康卫生事业的远见、智慧和技术,也映射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精心呵护民众眼健康并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当国内外眼病防治仍然只倾力于后端的治疗时,上海坚持将“预防”与“治疗”置于同等重要位置。正因如此,集合智能化、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全球首个视觉健康智能管理中心(VIMC)诞生于上海,也就绝非偶然。

“防”为先,“治”为后,是人类对待疾病的“世界共识”。上海眼病防治能走在国内国际前沿,其赢得一系列创新发展的“密码”就在于将疾病预防落到了实处。

据上海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院长邹海东介绍,上海的眼病防治根植于深厚的城市文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沙眼”一度猖獗,成为威胁“光明”的最大杀手。有的地区感染率达总人群50%以上,若感染它而未获及时诊治,便由最初的眼睛发痒、发干到迎风流泪、畏光,再到角膜溃疡、浑浊、眼球干燥,最终可能跌入黑暗。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前身,“上海市沙眼中心防治所”和“上海市眼病防治所”,当年一时也未找到病源,却看到了阻击疾病传播的路径,便大力提倡一人一巾一盆,用流动水洗脸、洗手,主张手帕毛巾要经常洗烫等,以此阻断传播,将人们从沙眼传染致盲的淫威下拯救出来。1960年代和1970年代,“上海市沙眼中心防治所”每年组织发动中小学生沙眼普查,一旦发现“敌情”,立即采取隔离治疗。1978年,他们成功分离出“红眼病”病毒,获颁全国科技大会奖。由此可见,上海眼健康公共卫生事业源远流长,在80多年岁月里奔腾不息,“眼防人”是这座伟大城市的“光明守护者”。

当历史车轮驶入21世纪,“沙眼”不复威胁公共卫生,然而新的眼部疾病谱及其挑战随之而来,最为典型的是与年龄、代谢相关的疾病发病率迅猛增长。此时,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紧紧围绕提高卫生服务、医疗质量和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目标,坚持公益性办院方向,当发现取代沙眼排列在疾病谱前三位的“致盲杀手”是白内障、青光眼和黄斑变性时,他们组织力量集中火力去“围剿”。目前,“沙眼”“白内障”等致盲疾病被一一遏制,致盲凶险转到了三大慢性眼病上,即与年龄增长、器官衰老相关的黄斑变性(AMD)、由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DR)以及因高度近视引发的视网膜病变(PM)。针对于此,他们坚持着眼于致盲性眼病预防,也坚定地探索新时期眼健康服务模式,关口前移,综合施策,VIMC正是在不断深化研究中孕育而生。

注重筛查和分级治疗,实现一站式服务创新

当VIMC只是一粒思想“种子”的时候,其基因在乎眼病防治必须下沉,下沉到普通人群,去人们“未病”状态里捕捉病因,也即早期筛查。而上海能做到大规模早期筛查,在于数十年来保留了眼病防治三级网络,由“基层社区-区级定点医院-市级医疗中心”构筑了有效运转的社会网络化服务体系。它覆盖了所有区县和常住人口。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充分依靠和倾力维护这个国内仅存的三级网络,将眼病防治的重点关口前移,综合施策,推行了一系列服务创新。

首先是资源下沉,医防融合,提高基层社区眼健康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其次是积极优化诊疗模式,在建立眼病防治技术合作体的基础上,引入“日间留观手术”诊疗模式,建立“一站式”全程管理服务模式。再次,他们还以项目促发展,强基层,推动全市眼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其中最为关键是眼病筛查,这是防控致盲性眼病的一道重要关隘。最初,他们牵头在上海社区普遍实施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眼底病变、黄斑变性等早期筛查,用于基层筛查的拍摄设备技术较老,像片传至信息系统相当费力,而二三级定点医院的医师进行远程“读片”颇费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一上午“读片”达100多个,医生不胜负荷,苦不堪言,而病人总希望“更快更准”,以获早诊断早治疗。

发明或创新往往都诞生于“找到时代的痛点问题并努力去解决”。

▲VIMC实现的全智能化,无需人员值守,依靠语音导航,便能完成所有检查。

当饱受眼病筛查中一系列困扰后,他们便千方百计寻求解决之道。他们想到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更想到将“全自动”查视力、验光、眼底照相等“捏”到一块儿形成一个服务综合体。有了“奇思妙想”便联手有关技术部门合作开展系统研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几经磨砺的研发取得圆满结果——“原先的痛点问题几乎都得以解决,”邹海东十分自豪地说,“VIMC实现了全智能化,其中三台机器完全是国产化,无需人员值守,依靠语音导航,便能完成所有检查。”它研制成功后又几经改良,将多功能服务收纳于一幢精巧小屋里,在前期构建“三级眼健康网络+影像采集+互联网远程管理”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人工智能赋能分级诊疗体系实现自动给出筛查或辅助诊断结果。爷叔阿姨从原先被动到如今自己主动,只需刷下身份证,即可根据语音提示完成,“太厉害了!只需20秒便知眼健康情况。”受检者无不赞叹。其实,“神奇”远远不止是速度,还包括连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及时传递筛查结果、个体多次随访信息的对照比较和分析等等,它利用人工智能赋能下的眼病分级诊疗体系做了“智能重构”,打通分级诊治体系内部的应用协同、数据共享、功能互补,形成“筛查-诊断-转诊-随访”联动,这样,眼病筛查分诊站在了“科技巨人”肩膀上,一举实现快、精、准。

被誉“上海独创,世界先进”的VIMC,最初在普陀区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杨浦区殷行社区智慧健康小屋等试点运行。之后,进一步改进优化后,一座焕然一新的视觉健康智能管理中心(VIMC)在闵行区马桥社区正式宣告落成,其堂奥更丰富了。

据邹海东介绍,VIMC投入运用后优势显著,不仅节省基层眼病筛查的大量人力,而且“读片”能力达到高年资医师的业务水平,其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传输也更安全。由于居民在“自家门口”花20秒就能受检,并根据所查疾病被即时引导至相应一级医院治疗,百姓对于眼健康管理变得更加主动和自觉了。更“意外”的惊喜是,VIMC在实际运用中不断产生“溢出效应”,横向打通了20多种眼病及预兆的辅助诊断,在“共病”管理中发挥威力,提升了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有病及时干预,也显著降低了社会总医疗成本。

VIMC,有望画出新时期眼防“千里江山图”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不仅在上海深耕细作,构建了“医、防、教、研”并举的眼病防治体系,而且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十多年如一日组织技术精湛的医护人员奔赴西藏、新疆、四川、贵州等地开展慈善医疗救助,还致力将“防”“治”融合并举的“上海经验”辐射到更远,在兄弟省市开花结果。譬如,他们与福建、广西、宁夏等地建立“对口服务”,源源不断地向这些地区输出上海经验。连续好几年的“爱眼日”,上海携手福建、广西、宁夏联袂举行科普活动,讲好“爱眼故事”。

▲在新时代改革洪流中,VIMC顺势而为,与多地建立合作,探索区域一体化共享“上海模式”的发展道路。

2016年8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被审议通过,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本着“创新、合作、共赢”的宗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主动“赶考”,与长三角区域同行互联互助,提升区域眼防事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由他们发起的长三角协调会智慧医疗发展联盟眼病防治专科联盟(简称“长三角眼病防治专科联盟”)于2022年2月25日宣布成立。该联盟立足眼病防治,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在长三角地区促进和推动构建同质化、一体化的视觉健康服务体系,志在有效释放区域协同创新的作用和活力。

正是在新时代改革洪流中,VIMC顺势而为,与江苏省东台市、浙江省台州市等建立合作,探索区域一体化共享“上海模式”的发展道路。VIMC在江浙迈出一小步,让人因此窥见一幅有关眼病防治的“千里江山图”正徐徐展现,全国更多地区也有望共享“上海模式”。

作者:萧丁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